欧夹竹桃苷(Oleandrin)的物理化学性质、生产方式及用途

发布时间:2025年03月08日


定义:

欧夹竹桃苷(Oleandrin)是一种从夹竹桃科植物夹竹桃(Nerium oleander)中分离得到的高脂溶性强心苷。

来源:

主要来源于夹竹桃,夹竹桃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观赏灌木,原产于非洲和欧洲的地中海地区,其茎、叶、花、芽、花蜜和汁液中都含有Oleandrin。

结构特性:

化学式为C32H48O9,分子量为576.727 Da,是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,熔点为250°C,不溶于水,但可溶于甲醇、乙醇和氯仿。其结构由一个甾体母核、一个五元或六元的内酯环以及一个糖苷基团组成,属于强心苷类化合物中的夹竹桃苷类,其C-17位置为五元内酯环,C-3位置连接的是二脱氧阿拉伯糖基团。

检测方法:

用于检测Oleandrin及其代谢物的常用方法是液相色谱-串联质谱(LC-MS/MS),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,可实现对复杂生物样本中Oleandrin的定性和定量分析,检测限可达0.01 ng/ml。此外,还有薄层色谱(TLC)、地高辛免疫分析、荧光光度法、高效液相色谱(HPLC)等方法。

药代动力学:

  • 吸收:口服后,Oleandrin首先通过口腔黏膜简单扩散吸收,然后在胃肠道迅速吸收,具有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,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30%,其在小鼠体内的最大血清浓度(Cmax)在给药后20分钟达到,且口服给药的消除半衰期比静脉给药长,可能与物种或摄入途径有关。Oleandrin的脂溶性使其能够轻易通过血脑屏障,其在小鼠脑组织中的浓度在腹腔注射后30分钟即可检测到,并且在24小时内持续增加。Oleandrin可能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在小肠上皮细胞的顶端膜被有效转运,其低生物利用度可能与其水溶性差、与血浆蛋白的可逆且快速结合、可能的P-糖蛋白介导的外排以及首过效应有关。
  • 分布:进入血液后,Oleandrin可与血浆蛋白可逆结合,并分布于全身。在大鼠中,Oleandrin能够快速积累在中枢神经系统并穿过血脑屏障。在人体中,Oleandrin主要分布在心脏和骨骼肌,其在肝脏中的浓度约为心或肾组织的两倍,但在牛奶中也检测到了Oleandrin,说明其能够穿过血乳屏障。
  • 代谢:Oleandrin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和小肠,由肝微粒体酶代谢,其主要代谢产物是夹竹桃苷元(Oleandrigenin),推测该代谢过程是一个由肝或肠酶催化的水解反应。Oleandrin可能先部分水解为夹竹桃苷元,提高其吸收率,然后在酶的作用下进一步代谢生成葡萄糖醛酸或硫酸化形式等,再进入系统循环。Oleandrin及其代谢物可通过肠肝循环(EHC)在体内循环,导致其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延长、积累和随后的中毒现象。
  • 排泄:Oleandrin及其代谢物主要通过胆汁排泄到粪便中,少量通过尿液排泄。在人体中,Oleandrin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高,这也延长了其消除半衰期。

毒性:

Oleandrin具有窄治疗窗和多种毒性,尤其是典型的强心苷类毒性,主要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/K-ATP酶来发挥毒性作用,导致心肌细胞内Na+和Ca2+增加,K+减少,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和自律性,减缓传导并引起心律失常。Oleandrin中毒的症状包括胃肠道不适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,随后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,如嗜睡、精神错乱、全身乏力、高钾血症等,严重时可导致致命的心脏毒性,如心律失常、心室纤颤、房室传导阻滞等。Oleandrin的毒性血浆浓度估计在1-2 ng/ml之间,致死血浆浓度约为20 ng/ml。

用途:

作为一种传统草药,Oleandrin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,如充血性心力衰竭、脓肿、哮喘、痛经、疮疖、湿疹、癫痫、疱疹、麻风病、疟疾、癣、疥疮、消化不良、中风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。近年来,研究发现Oleandrin还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和抗病毒特性,包括对“包膜”病毒的活性,且正在作为抗癌药物进行临床试验。

信息依据或数据来源:

Oleandrin: A Systematic Review of its Natural Sources, Structural Properties, Detection Methods, Pharmacokinetics and Toxicology

Jinxiao Zhai , Xiaoru Dong

https://doi.org/10.3389/fphar.2022.822726

来源:

N. oleander plant (夹竹桃)、N. odourum

机制:

降低PI3K、Akt磷酸化,抑制NF-κB。

信息依据或数据来源:

Exploring nanoformulation drug delivery of herbal actives for enhanced therapeutic efficacy: A comprehensive review

Divyanshi Sharma , Arti Gupta , Reetika Rawat , Shipra Sharma , Jitendra Singh Yadav , Anshika Saxena
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ipha.2024.07.004


山楂酸(马斯里酸, Maslinic acid)的物理化学性质、生产方式及用途

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中,如橄榄、枇杷叶、红枣、桉树、紫薇、鼠尾草、车前草、夏枯草、酸枣等。橄榄油中富含MA,不同地区特级初榨橄榄油中MA含量为20–98 mg/kg,高酸值橄榄油中MA含量为212–356 mg/kg,橄榄渣中MA含量最高,不同地区橄榄渣中MA含量为212–1485 mg/kg,因此橄榄渣常被用作提取MA的原料。

木犀草素(Luteolin)的物理化学性质、生产方式及用途

木犀草素(Luteolin),一种黄酮类化合物,在本研究中,被用作OsNOMT/ObFOMT5融合蛋白生物转化反应的底物之一。来源: Reseda luteola L. (黄花菜) 机制: 抑制NF-κB,抑制TNF-α和IL-6。

氮气(N₂)的物理化学性质、生产方式及用途

氮气分子式为 N₂,是一种无色、无味、无毒的气体,沸点约为 -210℃,化学性质相对稳定,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。在工业中常用作保护气体、稀释气体等。在本研究中,用于调节反应气体的组成,控制反应条件。氮气(N₂)用于差示扫描量热法(DSC)和热重分析(TGA)等热分析过程中,作为保护气体,防止样品氧化。

槲皮素(Quercetin, QUR)的物理化学性质、生产方式及用途

槲皮素,一种黄酮醇类化合物,在本研究中,被用作OsNOMT/RdOMT10融合蛋白生物转化反应的底物之一。黄色结晶固体,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。其分子式为C₁₅H₁₀O₇,分子量为302.24 g/mol。通常从植物中提取,如洋葱、苹果等,也可通过化学合成。用于食品添加剂、保健品和药物开发,具有抗氧化、抗炎和抗癌作用。

锂(Lithium, Li)的物理化学性质、生产方式及用途

锂是一种碱金属,常温下为银白色固体。 锂是已知最轻的金属,具有极高的电化学活性。 合成或生产方式: 锂通常从锂矿石(如锂辉石)中提取,或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锂获得。用途:在锂硫电池和锂硒电池中,锂作为负极材料,提供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。

异佛尔酮(Isophorone)的物理化学性质、生产方式及用途

异佛尔酮是一种含有酮基的环己烷衍生物,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较低的极性。主要通过乙酸乙酯(acetone)的碱催化自缩合反应合成。 反应机制包括三个步骤:乙酸乙酯的醛醇缩合形成甲基异丁基甲酮(mesityl oxide),随后与乙酸乙酯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,最终通过分子内醛醇缩合生成异佛尔酮。 工业上分为液相法和气相法两种工艺。

合作征集

供应各类试剂、原料,专注研发,汇总化工品合成、提纯技术及小试、中试、量产供应链建设。

Email:net.fei@163.com

化工兔

一个专注研发生产的化工网站